一部电影,还未上映,却已掀起千层浪。8月3日,央视官宣电影《731》定档9月18日。消息一出,全网沸腾,这不是一部普通的战争片,而是一把刺向历史黑暗的刀——它以侵华日军731部队在中国东北进行惨无人道的细菌实验为背景,通过一个小人物的曲折命运,揭露出731部队的罪行。
此前,影片原定7月31日上映,却网传因“血腥暴力、影响青少年健康”等理由遭部分家长举报而撤档。一时间,愤怒、无奈、猜测四起。这背后,不只是对一部电影的争议,更是一场关于历史记忆与民族清醒的深刻拷问。
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,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。14年抗战,3800万同胞伤亡,山河破碎,民不聊生。731部队的罪行,是这段历史中最阴暗的一角——活体实验、细菌战、人体解剖……这些不是虚构的情节,而是真实发生过的反人类暴行。
今天,当这部电影试图把这些真相搬上银幕,有人却说“太血腥”“不适合孩子看”。可我们不禁要问:如果连真实的历史都不能直面,那我们的孩子将来要记住什么?是粉饰过的教科书,还是被美化的历史叙事?
更讽刺的是,当中国家长担忧孩子心理受创时,日本的右翼政客却年复一年参拜靖国神社;当我们在讨论如何讲述历史时,他们却在篡改教科书,将卢沟桥事变说成“中方先开枪”,把侵略战争美化为“解放亚洲”。这不是简单的文化差异,而是历史观的对立。
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展厅墙上,挂着约翰·拉贝的一句话:“可以宽恕,但不可以忘却。”宽恕,是对真诚忏悔者的仁慈;而忘却,则是对死难者最深的背叛。《731》定档的意义,不在于渲染暴力,而在于抵抗遗忘。它提醒我们,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,一个没有记忆的民族是最容易被征服的民族。中国人铭记历史,并不是要耽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,而是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、民族魂,激励人民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勇气。
影片官博写道:“铭记,是为了更好前行。”是的,我们观看《731》,不是为了在伤口上撒盐,而是为了看清伤疤是谁留下的,是为了明白今天的和平多么来之不易,是为了告诉下一代:我们从哪里来,又该往哪里去。
今天的中国,早已不是任人宰割的旧中国。我们有捍卫人民和平生活的坚强能力,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逆转。但越是走向强大,越要警惕精神的懈怠,《731》反复延期、撤档又最终定档的命运,不只是一部电影的坎坷,更是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。
血染山河,岂容尘封作旧事?那穿透时空的警钟,是民族精神的火炬。在它照耀下,我们终将明白:铭记,是为了让历史的伤口结痂,让未来的脚步更稳;不是为了延续仇恨,而是为了守护人间正道。
国汇策略-炒股配资知识网-配资天眼官网-在线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